一、明確設計基礎參數
設計絮凝沉淀池前,需全面分析原水水質,包括懸浮物濃度、濁度、pH值、水溫及污染物特性,據此確定絮凝劑種類與投加量。同時,依據最大時流量或平均日流量計算設計水量,并預留20% – 30%超負荷量。絮凝反應階段,控制反應時間在15 – 30分鐘,根據不同反應階段調整速度梯度,確保GT值處于1×10? –1×10?區間,以促進絮體有效形成。
二、合理規劃池體結構
絮凝區可選用機械攪拌、折板/隔板、網格/柵條等形式,需注意各形式的流速控制與流態優化,如機械攪拌分檔調節轉速,折板絮凝池控制流速遞減。沉淀區根據處理規模與水質選擇平流式、斜管/斜板或輻流式沉淀池,確定表面負荷、沉淀時間等關鍵參數,例如平流池表面負荷取1.0 – 2.0m3/(m2·h),斜管池取3.0 – 5.0m3/(m2·h),并設置合適的緩沖層高度。
三、完善排泥排渣系統
池底設計錐形泥斗,平流池泥斗壁傾角≥45°,斜管池≥60°,便于污泥滑入。采用機械或重力排泥方式,排泥周期根據污泥量確定,通常2 – 4小時一次,排泥時間不超過15分鐘。針對斜管池,需配置沖洗裝置防止斜管堵塞;平流池、輻流池設置浮渣擋板和排渣槽,及時清除水面浮渣。
四、規范設備與材料選型
機械攪拌絮凝池選用槳板式或葉輪式攪拌器,配備變頻調速電機,線速度從首檔0.5 – 0.8m/s遞減至末檔0.1 – 0.3m/s。斜管/斜板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材質,厚度≥1.5mm。池體若為鋼筋混凝土結構,內壁做防腐處理;金屬部件進行防銹處理,保障設備耐用性與穩定性。
五、強化運行與安全保障
安裝濁度儀、pH計等在線監測儀表,實時監控水質與流量,自動調節絮凝劑投加量;排泥系統聯動液位計實現自動化控制。池體設置檢修爬梯、防護欄等設施,地下式沉淀池配備通風裝置,防止有毒氣體積聚。設備區預留充足檢修空間,便于日常維護,同時確保污泥處置與后續工藝有效銜接,降低二次污染風險。